王焘(670—755),唐代著名医学家,陕西省郿县人,出身世家,喜爱医学,在弘文馆任职20余年,博览群书,采集诸家医方;后被贬至房陵,继续整理医学文献,博采众家之长,编成《外台秘要》,四十卷,“上自神农,下及唐世,无不采摭”,是集唐以前方书大成之作,成为中医重要文献之一。

官宦世家出身,母亲是南平公主
王焘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祖父王珪是唐初杰出的宰相之一,与魏征齐名。王珪字叔玠,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他的前辈已世居郿(陕西省郿县)。他年轻时性情淡雅,具有远大志向,不重名利。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王珪被召入秘书内省,授为太常治礼郎,参与校定皇家图书典籍。唐朝建立后,王珪投奔唐朝,历任世子府咨议参军、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等职。由于朝夕接触太子,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后因杨文干事件被流放嶲州(今四川西昌)。
唐太宗时,王珪被重新启用,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礼部尚书、魏王师等职,封永宁郡公。王珪为官清廉,公道正直,出以公心,坦诚谏言。拜相后,他配合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等人,共同辅佐朝政。
他与同僚处事,能平衡各种关系,对每个人的长处了如指掌。有一次,唐太宗对问他说:“你对房玄龄等人如何评价,你同他们比较谁更贤能?”
王珪回答说:“勤勤恳恳地报效国家,尽心竭力而无所保留,我不如房玄龄;文武双全,出征可以为将,入朝可以拜相,我不如李靖;陈事进言详尽明白,上传下达忠实公正,我不如温彦博;解决繁重困难,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我不如戴胄;以谏诤为己任,希望皇帝跟尧舜一样圣明,我不如魏征。说到辨别清浊,疾恶奖善,我与和他们比,倒是有长处。”
太宗深表赞同,房玄龄等人也认为他的评价客观公正,非常准确。

李家兴写意人物画作品
王焘的父亲名王敬直,是王珪的小儿子,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把第三女儿南平公主嫁给王敬直。唐朝初期,公主下嫁,不行拜见公婆之礼,因为公主远比作为臣民的公婆高贵。王珪认为,作为儿媳的公主,应该拜见公婆。
王珪对太宗说:“如今皇帝圣明,行为举止都遵循礼制。请求公主拜见公婆,我接受公主拜见,不是为自身荣耀,而是要显示朝廷遵礼的美德。”太宗觉得他说得在理,接受了他的建议。王珪和妻子端坐于上,公主行拜礼。从此,公主下嫁,都要行拜见公婆之礼。
王敬直因与公主结婚姻,也算攀上了皇亲,他被封为南城县男。县男是唐朝十个爵位中的最后一等,从五品。爵位虽然低了点,也算封官进爵了。
可惜好景不长,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败露,王敬直因为与李承乾交往密切,参与谋反的罪名落到了头上,他被流放岭南,他与南平公主的婚姻走到尽头,史载他与南平公主“绝婚”。
绝婚就是断绝两家关系,古法称遗弃、离弃、休妻。当然,在这里就是休夫了。南平公主没了夫君,又改嫁刘玄意。王焘生于670年,可见其生母不是南平公主。
王焘生在这样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虽然家庭有起有落,但他的生长环境,还是很优越的,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他后来的成才奠定了基础。

久病学医 尽孝成医
王焘从小是个病秧子,体弱多病,尝够了病痛的滋味。母亲身体也不好。他十分孝顺,为了强身健体,也为了治好母亲的病,从小就对医学感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当年落魄的阴影渐渐散去,王焘成年后,即入仕途,初任徐州(今江苏徐州)司马。在任期间,母亲久病不愈,他亲侍药汤,睡觉不敢宽衣解带,随时准备起来照顾母亲。他在公务之余,发奋阅读医书,接触了一些高医,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医术,他到处寻找灵方妙药,渐渐对医学入了门。
王焘徐州司马任期满后,奉调入京,先在尚书省、门下省任给事中,后任尚书省户部员外郎,继任吏部郎中。他恪于职守,各种职务都游刃有余,无大差错,深得朝廷重用。所以他“七登南宫(尚书省别称),两拜东掖(门下省别称)”,在朝中20年而不倒。

唐代王焘初绘,孙永显先生重绘
期间他曾供职弘文馆,掌管皇家藏书。他在弘文馆如鱼得水,博览群书,重点是阅读医学典籍,得“古方书数千百卷”。他刻苦研读,勤于摘录,“上自神农,下至唐世,无不采摭”。这样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积累了大量医学资料,仅古方达五、六十家,为日后编著医药方书打下了坚实基础。
天宝初(742),王焘因婚姻之事贬官到房陵(今湖北房县),此事虽然记载不详,但是犯错无疑,否则无贬官之说。但他并未因此消沉,没有自暴自弃,官为闲职,但他集中精力,钻研医书,编写医著。
朝廷对他没有一棍子打死,他后来遇赦调迁距京城较近的大宁郡(今山西大宁)。时值盛夏,当地气候炎热潮湿,瘴疠之气很盛,百姓多患疾病,幼儿病死很多,十有六七难逃一死。王焘用自己掌握的方剂,尽力诊治,把很多将死的人救活了。

唐代王焘初绘,孙永显先生重绘
此后,王焘擢任光禄大夫、持节邺郡(今河北临漳西)唐代·王焘初绘;现代·孙永显先生重绘诸军事兼史,执掌邺郡军政。公务之余,撰写医著不辍。他遍览医学著作,进行删补整理,“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数千百卷,皆研其总领,核其指归,……伏念旬岁,上臼炎吴,迄于圣唐,括囊遗阙,稽考隐秘,不愧尽心焉”。
经过十年辛勤努力,终于天宝十一年(752)完成了一部方论兼备的医药巨著——《外台秘要》,他自称编著医书的目的,是想为后世医家留下一些资料,“非敢传之都邑,且欲施于后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