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
今天从太极的含义,来源和太极简说和大家分享。
含义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太极,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物极则变,变则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
太极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及《系辞传》。
《庄子·大宗师》中,庄子对“太极”和“道”的关系描述如下:
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易·系辞传·上》第十一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二,三生万物。”
何为太极?太极本无极,太极生于无极,也就是《道德经》所谓“有生于无”。太极是一种状态,是天地宇宙即将生成的一种状态,是无极孕育了阴阳二气后形成的状态。
老子在《道德经》虽然没有提出太极的概念,但提出了和《系辞传》中类似的万物生成模型,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称之为“道”。《道德经》所谓“道生一”就是指“太极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阴阳皆一划也。所谓“一生二”,就是指“两仪生四象”,四象者,老阳、少阳、少阴、老阴也,该四象皆两划也。所谓“二生三”是指“四象生八卦”,八卦者,皆为三划卦也,分别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从老子、孔子、庄子这三个人的上述观点中可以看到,老子的一就是孔子的太极。
太极中的“太”为“至”,“极”为极限,太极就是“到了极限”,有大到极大,小到极小之意。
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包括了至大至小的空间极限、至久至近的时间极限和至虚至实、至有至无的物质极限,是时间、空间、物质以及规律的统一体。
正因为太极无所不包,是宇宙间唯一的存在,所以被称作是“一”。
无极而太极
宋、元、明时期,易学昌盛,流派繁多,学者把太极学说推向了新的高峰。
首先,北宋著名学者周敦颐,集先秦以来太极学说之大成,绘太极图、撰《太极图说》,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全新命题。古今学者对此有不少精妙论述,认为“无极”是指宇宙万物的根本实体,是早于“太极”的独立存在的形式,这种存在形式是无方所、无形状、非目力所及的,是惟恍惟惚一片虚空的宇宙实体。
周敦颐提出“无极”,又赋予了“太极”以新的涵义,不但把“太极”视为混而为一的元气,而且把它作为无形到有形的联结点,即太极由无极而来;它又是阳动阴静的基点,也是分阴分阳的起点,故是阴阳的母体。
“无极而太极”的命题,不仅在哲学等许多领域中产生深远影响,对修道练武也有直接的启示作用。就太极拳来说,周子一图一说是太极拳的催生剂,也是最高心法范畴之源。
太极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的基因。它不生不死,无始无终,大到无限,小到无穷,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天地宇宙是由阴阳两极构成的,故称为太极。太极虽未生出阴阳,但却孕育着阴阳,是阴阳的怀妊状态,故太极是阴阳之母。太极是宇宙的本源,太极图中的两条鱼一条属阳,一条属阴,分别代表阳和阴,阴阳合而多生。另外,鱼有目,可感知宇宙,阳鱼阴目,阴鱼阳目,象征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不是绝对的,万物中没有纯阳的东西,也没有纯阴的东西,显于阳则为阳,显于阴则为阴。
太极简说
研读庄子,有一个哲学概念就是太极。
受道家与阴阳家影响的《系辞·上传》里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何谓太极,先哲解释不一。
虞翻说:”太极,太一也。”韩康伯说:”太极者,无称之称。”孔颖达说:”太极即是太初太一也。”苏子瞻说:”太极者,有物之先也。”朱熹说:”太极者,理也。”来知德说:”太极者,至极之理也。”焦循说:”太极犹言大中也。”
各家注解虽不相同,其实都以太极为天地人物的本有之体,简称为本体,此体圆含无穷的形象与无尽的功用,本体形象功用不相分离。
不学周易,不明易理,则不知吾人本有此体,不知万物皆备于我,以致凡事舍本逐末,向外驰求,造成一己与群众的种种灾祸。
学易明理,则能趋吉避凶。凶之最大者为生死问题不能解决,吉之最大者即是学为圣人。欲学圣人,必须先求解决生死问题。《论语》记载,子路问死,孔子解答:”未知生,焉知死。”有生始有死,欲知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必须了解生的来源,生的来源就是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