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表面的洒脱不羁与内心的执着痛苦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魏晋文学内在的美学深刻。“心之忧矣,永啸长吟”,嵇康就是其中的典型和代表。嵇康的文学风格和他的思想性格、处事方略是密不可分的,其性格刚直,直言不讳,嫉恶如仇,因此他的诗文清峻通脱。

“竹林七贤”产生于魏晋朝代更替之时,因为社会动荡不安,只能通过豪饮避世的方式避免政治上的迫害。他们或赋诗弹琴,或垂纶长川,在大自然的芳华与清流中,获得心理上的平静和愉悦,远离了尘世的喧嚣,面对着美妙的自然景观,目移神驰、心旷神怡,享受着莫大的快乐。
嵇康在《酒会诗》中描绘的“乐哉苑中游,周览无穷已。百卉吐芳华,崇台邈高踌。林木纷交错,玄池戏鲂鲤”和“素琴挥雅操,清声随风起”,即反映了“竹林七贤”放浪山水、流连琴酒的自然隐逸生活。

魏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转折,这一时期的社会是充满着动荡、混乱和灾难的,但与之相对应的文学却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充满着超凡脱俗、潇洒自得的风度。
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领域是比较自由、开放的,议论和争辩的风气盛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就是对人生、生命、人性、生活的欲求,即对人性的唤醒,对生命的慨叹,对人格的追求,对人生的执着。所以,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人的觉醒’。
而竹林七贤是魏晋风度的代表,“心之忧矣,永啸长吟”,嵇康就是其中的典型,风度中的风度。

嵇康的容止,史书中用墨颇多,大都说他身材高大、容貌俊朗又不加修饰,好像对自己的容貌并不十分在意:‘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日:‘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嵇康对琴及琴乐极为推崇:“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此外,嵇康还进行琴曲的创作,《嵇康四弄》(长青、短青、长侧、短侧)、
《风人松歌》都是他创作的琴曲。嵇康还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长草书,唐代张彦远编撰的《法书要录》中,嵇康被评为天下草书第二。嵇康也擅长绘画,所画《巢由洗耳图》和《狮子击象图》均载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惜今已失传。

嵇康是一位千古伤心的人物,当年他临刑东市,顾视日影,演奏完一曲《广陵散》,感叹“《广陵散》于今绝矣”的时候,那种悲愤壮烈无不令海内之士痛之。
而今天,再读嵇康的诗文,那种“言必尽意”之“美”依然久久无法平复吾之内心。其实,即便去除嵇康耀眼的风度与才情,敛去他就义时凌然的风骨和气概,嵇康依旧美好得仿若皎洁的月光。

那真正触及心中的感动,是他对待万物的真诚和铭藏于心的单纯。在那个昏暗的年代,即使地棘天荆,毒泷恶雾,他的诗句中依旧阳光烂漫,时而宁静致远,时而波澜壮阔。真正的单纯,应该是洞明世事后,依然愿意守护初心的勇气;应该是过尽千帆后,仍然愿意美好看待万物的胸襟。
纵然郢人已逝,那留在人间精神蓝图,依旧是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