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读书时曾取名洪骍,又改为适、适之。一生用过笔名有:希彊、自胜生、铁儿、冬心、臧晖等。胡适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祖籍安徽省徽州府绩溪县上庄镇。胡适曾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驻美大使、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等职。

胡适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与领袖之一,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哲学上胡适倡导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方法论,主张“大胆假设,细心实证”,“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在政治上主张自由主义,是一位备受争议、值得探讨的历史人物。胡适也是被各方政治势力恶毒批评和攻击得最多的人之一,他拥有三十六个博士学位(包括名誉博士), 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博士学位的人之一。

年轻时的胡适
根据诺贝尔奖官方资料库,胡适曾于1939年和1957年分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任驻美大使期间发表抗战演讲
季羡林曾评价胡适: “适之先生待人亲切、和蔼,什么时候见他,都是满面笑容,从来不摆教授架子,不摆名人架子,不摆校长架子,而且对什么人都是这样,对教授是这样,对职员是这样,对学生是这样,对工友也是这样。我从来没有看到他疾言厉色,发脾气。我的总印象是:胡适是一个好‘朋友’,胡适是一个好人。

季羡林去台湾祭拜胡适墓
林语堂曾评价胡适:“胡适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启迪了当代人士的思想,也为他们的子孙树立楷模。荣衔学位多不胜数。但终其一生,胡适淡泊谦冲,平易近人”。
妻子
胡适反对包办婚姻,并以婚姻自由为主题写过一个剧本《终身大事》,影响甚广,但是他自己与包办婚姻的妻子江冬秀厮守终身。1904年,13岁的胡适在家人安排下与江冬秀订婚。江冬秀虽为乡村女子,但却是书香门第,念过几年私塾,识得几个字。江冬秀(1890年12月19日-1975年),旌德县人,1917年于家姑包办下与胡适结婚。在当时自由恋爱风气兴起后,胡适并未像其他青年一样毁掉婚约,而是继续维持,对此,胡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1975年江冬秀于台湾病逝。

胡适与江冬秀
儿孙
长子胡祖望(1919-2005),毕业于西南联大机械工程专业,其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深造机械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长居美国任职工程师;1949年10月胡祖望与曾淑昭结婚,1955年独子胡复出生。
孙胡复,1955年出生,胡适孙子,先天罹患小儿麻痹症而残疾,毕业于康乃尔大学,毕业后在美国任职公务员。至今独身未婚。

胡适江冬秀与儿子
次子胡思杜(1921-1957),当年拒绝与家人赴台并留在中国大陆,1954年被强迫声明与胡适断绝父子关系,但仍被批斗,最终于1957年9月21日自缢身亡,但当时两岸消息断绝,胡适至死不知幼子死讯。
胡思杜名字来自于胡适的老师、美国哲学家杜威,以对老师表示感激之情。胡思杜幼年贪玩爱好结交朋友,不喜欢读书,胡思杜“从小就有进步思想,比较爱国、热爱鲁迅”。1939年,胡思杜随母亲赴上海避难,为防止胡思杜沾染不良习惯,胡适于1941年5月安排他到美国教会学校读书,1948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
1948年国民政府败退台湾之际,因政见不合,拒绝登上与父亲一起走的飞机。后到华北革命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学习。
1950年9月22日,在“胡适思想批判运动”中,胡思杜作为胡适之子表现积极,将父母留给他的财物上缴给组织,并在报上发表《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宣布断绝二人父子关系。后来胡思杜被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担任“马列部”历史讲师。1957年9月21日被迫自缢身亡,死时36岁。1980年11月,有关部门为胡思杜“平反昭雪”。
女儿胡素斐,5岁时不幸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