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利是图
“唯利是图”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意思是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敢干。
近义词:见利忘义、利欲熏心、自私自利;反义词:大公无私、见义勇为。
晋献公和秦穆公还在位的时候,秦国和晋国的关系是非常好的,他们齐心协力、制定盟约,互通婚姻,称为“秦晋之好”。
那个时候的诸侯国为了政局稳定,不但互通婚姻,还会派遣公子到别国当人质。于是文公被派到齐国,惠公被派往秦国。
晋献公死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晋文公回国即位。
晋文公当上国君以后,为了报答秦国的扶持之恩,晋文公亲自身披甲胄,登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服东方的诸侯,虞、夏、商、周的后代都向秦国朝见,也就已经报答过去的恩德了。

晋景公
不久之后,郑国人侵犯秦国的边境,文公率领诸侯和秦国共同包围郑国,秦国的大夫不和晋国商量,擅自和郑国订立了盟约。晋国和秦国从此有了矛盾。
晋文公死后,晋襄公软弱可欺,秦国趁机攻打晋国的“崤”地,崤之战爆发。
殽之战之后,秦、晋两国冲突不断,两国共经历大小十余战,比较大的战争有公元前620年的“令狐之战”、公元前615年的“河曲之战”和公元前594年的“辅氏之战”。虽然晋国胜多败少,但在晋厉公继位后,晋国依然向秦桓公作出和平试探,两君约定在令狐(今山西省临猗县西)相会。
公元前581年冬,晋厉公先到会盟地,而秦桓公却不肯渡河,仅派大夫史颗到河东与晋侯结盟,晋厉公亦派大夫郤犨到河西同秦结盟。史称“令狐之盟”。

令狐之盟
谁知回国后,秦桓公马上翻脸撕毁“令狐之盟”,联络楚国和狄人共谋伐晋。楚共王拒绝了秦国的要求,并向晋国通报情况:“秦国背弃了令狐的盟约,而来向我国请求结盟”。
秦国见事情败露,就对晋国说:“狄人是我们共同的仇人,而晋国却是我们的亲戚,不如我们一起攻打狄人。”
晋国信以为真,就派兵攻打狄人。
但是秦国出尔反尔,又跑去告诉狄人:“晋国将要攻打你们。”
狄人讨厌秦国出尔反尔,毫无信用,就跑到晋国来告状,这一下秦国里外不是人,为了稳住诸侯,就对楚国、狄国、郑国等说道:“我们虽然和晋国有往来,但是我们只是唯利是图,并不是真的想与晋国结盟。”

麻隧之战
此话一出,彻底激怒了诸侯,大家都不喜欢秦国反复无常、出尔反尔。
晋国更是受够了秦国,在收拾了狄人后,晋国决心教训一下秦国,于是双方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麻隧之战”。
公元前578年春,晋厉公与晋将栾书、荀庚、士燮,韩厥等率上,中,下及新四军前往周都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附近),与齐、宋、卫、鲁、郑、曹、邾、滕八国国君所率军队会师,筹划攻秦事宜,周简王亦派大夫刘康公、成肃公率军助战。同年夏,晋大夫吕相(魏相)奉命赴秦,以《绝秦书》历数秦国罪状。随后,晋厉公率诸侯联军西进攻秦,秦国出兵迎击,据部分史料估计晋国联军兵力约十二万人,秦国兵力约五六万人,双方实力悬殊,且晋国以有道伐无道,秦国战败实属咎由自取,该战役双方出动兵马达十八万人左右是春秋史上规模较大的战役。

麻隧之战
晋厉公亲统晋国四军,晋军将领有中军将栾书,中军佐荀庚;上军将士燮,上军佐郤锜;下军将韩厥,下军佐荀罃;新军将赵旃,新军佐郤至。郤毅为晋厉公驾驭战车,栾针为车右,另外加上齐、宋、卫、鲁、郑、曹、邾、滕等八国联军。秦见诸侯大军压境,亦起兵进至泾河以东进行迎战。
公元前578年五月四日,双方在麻隧展开激战,秦军大败,秦将成差及不更(爵名)女父被俘。诸侯方面,曹宣公死于军中。秦军残部败退,晋及诸侯联军渡过泾河追击到侯丽(今陕西省礼泉县境内),然后回师。
麻隧之战的失败,使秦国数世不振,不再对晋国西部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