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逼走李云迪后,这个社会并没有变的更好。
4月21日,维也纳金色大厅,李云迪一身黑衣坐在钢琴旁,他笑容温和,似乎往日的萧索状态似乎早已被他化去,取而代之是重新来过,扬帆起航。

当《黄河颂》在金色大厅奏响,再落下最后一枚音符,台下观众掌声雷动。事实上维也纳不过是他欧巡的其中一站,《黄河颂》只是他安可的其中一首,但场面却十分带感,可谓:琴声、掌声、啜泣声,声声入耳!
事实证明,是金子总会发光,天才的光芒亦会在黑暗中闪耀。
可惜的是,在国际舞台他是那颗闪耀巨星,有东京、西雅图各大城市粉丝纷至沓来,只为亲眼目睹他的风采。但在国内,他还是那个被封杀最后不得不逃离的落魄钢琴家。
回顾那几年,从人人敬仰羡慕到跌落神坛人人背弃,李云迪只用了不到一个月。
2021年李云迪,落在“朝阳群众”手里,他因被举报“嫖娼”陷入万劫不复,有口难辩境地。那段时间,李云迪成为了人们或是唾弃,或是惋惜的双面人物。他的因果来的很快,所有与他相关人和事纷纷离他而去。
那时候,他就知道自己完了,国内再也待不下去。
从那以后李云迪背井离乡,踏上前往欧洲的行程。也是从那时起,国内新闻上再增一位劣迹艺人,钢琴家行列再少一位才华横溢钢琴家。
中国有句古话,留得青山在总能扳回一局。
李云迪出走国外,确实开创了属于他更广阔的天地。就在我们快遗忘他的时候,去年8月他在社交媒体开始频繁的更新自己近照,原来那个时候他就开始尝试复出。
李云迪用两年沉寂,一年爆发终于再度归来。
翻阅那段时间他的照片,每一张永恒的只有一个主旋律,他永远的坐在钢琴边低着深黑色背景演奏曲目,无言的诉说,却震耳欲聋。
我对李云迪,没有敬佩,也没有恨,我只是从他眼中看到了重新来过的决绝。我略懂一点钢琴,我其实挺明白他迫切的想再度施展才华,活在所有人眼前那种感觉。我想任何一个普通人也会非常享受周围人瞩目的眼光。
普通人不能免俗,李云迪也不能。

他的选择很对,正如他料想那样只要名气犹在,就不缺舞台。2023年10月他正式在海外宣布复出,相对国内逼仄舆论环境,站在国际舞台上的他似乎更受欢迎。
他开始巡演悉尼、墨尔本、阿德莱德等。
甚至还有慕名而来不少华人。
这就意味着,李云迪的钢琴家生涯虽然在国内断了前途,但在国际上,人们更看重他有什么会什么?2021年我也写过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当时鉴于思想上的逼仄,我也曾对他口诛笔伐,与一般人的唾骂不同,我更倾向于阐述一件事的逻辑性。
他是否符合当下的文化价值观,道德观。
那时候他因“嫖娼门”被千夫所指,站在人心对立面。我想到了很多,唯独忽略了他的个人才华,或者说因为丑闻,感觉他整个都是负面的。当时确实那么想。
时隔三年,或许见惯了尔虞我诈,世态炎凉。
恍惚间觉得,当时的我见识短浅,再用今天的眼光看李云迪,我认为又完全不同。4月21日维也纳金色大厅,李云迪是为数不多登上国际舞台演奏的钢琴家。从才华出发他还真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虽然他的钢琴家身份于普通人比较,远不如100块钱来的实在。
但中国钢琴家的出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际上的音乐家空缺。
中国全球化,世界全球化,这是个大舞台。

中国需要各色人才,包括科学家,物理学家,当然也包含艺术家。李云迪能走到今天并非偶然。18岁时,横空出世成为当时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上第一个将金牌收入囊中的中国人。
这就是李云迪的稀缺性和国际性。
但是越高雅,也就越微众。
就在事业前途一帆风顺时,他被爆出丑闻,此后一蹶不振只得远走他乡。有时候我在想我们的社会到底容不得什么?又容得下什么?细细一想,那些我们讨厌的坚决摒弃的,这个社会反而容的更多,那些我希望存在,对人有利的反而容不下。
诚如前文所言:逼走了李云迪,我们这个社会并没有变的更好。
李云迪是这个时代的过客,事实上,缺少了谁都一样转。但我们又不得不想另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优秀人才最终都走向了和李云迪一样背井离乡的路途?
这或许是无解的,但又显而易见心照不宣。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赞美而赞美,也非批判而批判,站在理性角度看李云迪。首先得说他虽才华横溢但落得劣迹艺人下场,也的确是咎由自取。我们不仅是在回顾一个艺术家的起伏,更是在审视社会对于“劣迹艺人”的态度、法律与道德的界限。
李云迪的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关于才华、错误、惩罚与自我救赎的复杂故事,它触及了人性的多面性,以及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宽容度。
李云迪的音乐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但他的个人行为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警示。尽管李云迪有非凡成就,他的音乐可以跨越国界和文化,触动人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的错误可以被忽视。
我们可以给犯错人生一次机会,
也可以理解和包容。
但这一切都在尺度之下。
李云迪能在国际上继续发光发热那是他的能力,别人羡慕不来。但在我们这片土地对于劣迹艺人的律条,确实容得半点松动。
虽然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但也要分得清黑与白的界限。
还是那句话,逼走李云迪后,这个社会并没有变的更好,我们应该深思的要远比这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