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这一天有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习俗,是中国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
清明节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形成与发展主要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生产和祭祀文化有关。古时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通常从冬至后第108天起为清明,此时春阳照临,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中国南方地区,人们会在这个节气里祭祖、扫墓、踏青。
安徽
在安徽,清明节这天有吃寒食的风俗。在清明节这天,人们会在家里把寒食冷餐全部清理干净,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新鲜蔬菜和鸡蛋等食物,以及酒肉果品等放在一起煮熟,用来祭祖。有的地方还会在清明节这天吃冷食,如用青团和青团子来祭祀祖先。有一些地方还会在清明节这天用柳条编成草绳来佩戴。
陕西
清明,关中人扫墓祭祖,称为“上坟”,上坟时,要“烧上纸”,俗称“烧包”,也有放鞭炮的。有的地方将纸包挂在树上。上完坟后,一般要烧些纸钱或燃放鞭炮。这也是民间一种纪念活动。宝鸡地区称“寒食节”为“禁烟节”,禁烟就是禁火。
陕西省的延安等地清明节前几天就开始吃冷食了。陕西北部地区清明节前一天晚上要烧寒食纸(也叫寒衣),这是在陕西北部农村里一种非常古老的习俗。
陕西榆林地区以“挂寒衣”的形式祭奠先人。每逢清明节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忙着打扫庭院、清理祖坟周围的杂草等。当天一早,全家人要到祖坟处挂寒衣。寒衣要挂在高高的树梢上或房屋顶上,上面还要插上许多纸钱或系着红布条的绳索,表示先人已收到这些东西了。
湖南
清明期间,湖南很多地方的人们都会将祭祀祖先与踏青郊游结合起来。在长沙、湘潭、郴州等地,清明节前两天,人们会到郊外去扫墓。同时,清明期间的江南一带,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不少地方还有吃青团子、青团和食春饼等习俗。旧时农村一般都在清明节前半个月左右开始准备春耕的用具、物料、草料和牲口饲料等,有的还进行备耕。在湘西的山区还流行一种“踏青节”,即在清明节前后几天里到山上去踏青游玩。在湖南湘西农村,妇女们要用糯米蒸制食物,然后把它切成条状或片状。
江西
江西人清明祭祖扫墓,必先在墓前焚香拜谒,然后将供品放置墓前,磕头行礼。祭品有酒肉、水果、点心、纸钱等,或者仅供素食。
祭祀时,人们会把准备好的祭品摆放在祖先的牌位前,并烧上三支香,祈求祖先保佑,并叩头行礼。在祭祀仪式结束后,大家开始一起享用祭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