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孔子这一哲学思想时刻警惕着人们,要善于与他人合作,与其他人团结一致,不能一昧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俗话说“团结力量大”。一个人努力是不可能取得伟大的成就的,人们必须要团结一致,发挥自身的特长,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同样,乐意与别人一起合作的人多了,社会中就少了自私自利的人,大家都团结在一起,这样一来就构成了和谐社会。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知礼诚信,社会人员和谐友好相处,提倡社会公平正义,达到共同富裕,让人民过得更有尊严,人民之间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与孔子说的守礼的人的要求是一致的,当今时代我们处在竞争的年代,人民只有互相合作,坚持以和为贵,与人为善,才能使自己的事业成功,才能使国家昌盛,人民富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