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胡适的一生?世人对胡适的评价

也许今天的我们很难从某些立场上称胡适之是伟人,但是无论出于什么立场,我想大部分人都很难否认胡适的确是一个名人。

据说,20世纪初,世界上有两个家喻户晓的中国人,一个是老年怪杰辜鸿铭,另一个就是青年才俊胡适之。

又据说,20世纪初,世界上有两个家喻户晓的亚洲人,一个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另一个是中国诗人胡适之。

而再据明确的史料,新中国建立之初的20世纪中期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授意下,几乎动员了全国的知识分子对胡适之从九大领域展开了全面批判。

仅三联版《胡适思想批判》就只有八大本,合计200多万字。

以举国之力对一个知识分子而且还是未在场的知识分子进行针对性批判据笔者所知胡适之是中国古往今来第一人。

怎样评价胡适的一生?世人对胡适的评价

胡适

20世纪中期对胡适之的全面批判不同,20世纪的最后20年,也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或者改革开放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胡适之反极必正,再一次“曝得大名”。

新世纪以来,胡适之被视为一代新文化的名人、国学大师,学贯古今,联通中西的一代大家。

关于对胡适之评价的变化,以《人民日报》为例,新中国成立前后,胡适之就被定为“反动派”;50~70年代,胡适之成为“思想的敌人”,“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代表”和“批判的符号”。

80年代以后,《人民日报》逐渐弱化对胡适之的负面评价,中性叙述成为主流,并逐渐增加对胡适之的正面评价。

从90年代开始,《人民日报》开始大张旗鼓的为胡适恢复名誉,正面评价已经成为主流,在视角日益多元的情况下,负面评价鲜见报端。

新世纪以来,“胡学”更是方兴未艾。

怎样评价胡适的一生?世人对胡适的评价

胡适

然而,随着全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在主流报刊和权威媒体之外,新兴自媒体异军突起。

不少获得“话语方式”(区分“话语权”) 的中国部分网民(加中国两字,是不包含外部网民,加部分两个字,我所有的纯属都是基于我所见的网民)又重新开始对胡适之进行负面评价,甚至极端评价。

他们的观点其实并不新鲜,只不过是重复建国前国民党领袖蒋介石和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以及日本侵华首要头目冈村宁次的评价。

有意味的是,他们评价胡适从来不综合胡适之的一生,而是就某一个时间节点,某一个事件,某一条言论进行评价。

无独有偶,他们也用蒋介石、毛泽东和冈村宁次的评价也不是引用他们全部的话,而是同样引用针对某一个时间节、点某一个事件的某一条言论。

怎样评价胡适的一生?世人对胡适的评价

网友惯用的名人对胡适的评价

就以领袖毛泽东的评价为例,活跃在自媒体上的部分国人只是看到50年代初领袖毛泽东对胡适的负面评价甚至是否定评价。

但是他们没有看到,或者看到就是不提早年间领袖对胡适之的尊重与敬仰,也不提后来领袖对胡适批判运动的反思以及要帮胡适恢复名誉的话。

总而言之,看过部分国人对胡适的评价,就可以很清楚的发现他们的逻辑:

毛泽东曾经给予过负面评价甚至是否定评价=毛泽东否定胡适=胡适就是坏的;

蒋介石曾经给予过负面评价甚至是否定评价=蒋介石否定胡适≈胡适之就是坏的。

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否定胡适=胡适就是坏透的!

怎样评价胡适的一生?世人对胡适的评价

毛泽东

他们否定胡适还有一个最常用的点,那就是胡适之抗战爆发之初就去美国,他们还鄙视的称呼他为“胡跑跑”。

然而,稍微知道一些历史的细节,就知道胡适去美国,可不是他自动跑着去,而是蒋介石请他去的。

当时胡适之说,战争形势已经这样危急,我不能离开。傅斯年代表蒋介石含泪劝道:我要是有老师的影响力,我就要去了。为了抗日……

还有人说,胡适之出任美国大使是为了自己谋私利。

那我们再看一出历史的细节,原本就不想当大使,但是蒋介石一而再再而三的请他,先后让顾维钧、郭祺泰、孔祥熙等人请胡适出任。

而在这之前,胡适已经在美国展开国民外交,以非正式使节的身份为抗日奔走。

出任大使后,胡适之为中国抗日借来了亿万资金,但他自己却时常连薪水都领不到。

在美国期间,他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学识,获得了多个博士学位,有多个高等学府高薪请他常驻讲学,但他都断然拒绝了。

然而,时至今日,这二十几个学位,竟然成了中国部分网民嘲讽他、攻击他甚至否定他的最有力证据。

无论是引用毛泽东、蒋介石还是冈村宁次的话,亦或是对二十几个荣誉博士学位进行嘲讽,他们的终极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重新否定胡适之,最好能将他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怎样评价胡适的一生?世人对胡适的评价

胡适

这就不得不让笔者奇怪,否定胡适的人,大多都是宣称爱国的。

他们之所以否定胡适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胡适之不爱国。

可是,为什么爱国的他们,偏偏要和国家和政府的舆论方向相逆呢?

这一切都源于他们背后的矛盾心态——

他们是爱国,但他们爱的不是这个时代的国,而是那个已经远去的五六十年代的国;

他们的爱国言论,也不是当代实际情况下发出的言论,而是基于五六十年代伟人和伟人的对立面的言论发出的言论。

他们对美国高校授予胡适之几十个名誉博士学位等事实的嗤之以鼻,却对美国西点军校宿舍悬挂雷锋像的谣言津津乐道。

他们对蒋介石的某些言论弃如敝履,却又把他的某些言论奉为圭臬。

这都源于他们心态的矛盾——

他们生活在新时代,却向往旧时期;

他们生在旧时期,却活在新时代——

在新旧变化的矛盾中,他们总是那么不合时宜。

同样,在他们眼中一切矛盾之外的东西,也是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怎样评价胡适的一生?世人对胡适的评价

鲁迅笔下的经典公民形象 阿Q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10-30 09:26:16
下一篇 2024-10-30 09:29: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