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社会化营销”又是什么?
首先重温一下之前讲过的两个概念:
营销是“创造用户需求,创造销售机会,以及营造销售氛围”;
社会化是“人与人通过交往与接触实现价值传递,同时再创造的过程”。
于是组合一下得到,
“一个活生生的人通过声音、肢体、神态,甚至文字或画面,向另一个活生生的人传递了预设态度和观点,使其对产品的需求态度由软需升级为刚需,接着通过传递预设的非对称信息,使其获得了转化路径、价格和时机,最后通过传递预设理性和感性的产品人性,使其产生了舒适和憧憬的思维发酵,并将这种感性感受联结在品牌之上,待适当的诱惑撩拨,彻底焕发出急于宣泄的冲动欲望。”

02 “社会化营销”的概念简化
我知道这概念写得很长,其实我是故意写这么长的,因为我是玩说教概念的好手。
为了简化理解我们整理一下,其实可以提炼出7个词来,依照顺序线性排列分别是:
“态度”、“观点”、“交往”、“人性”、“品牌”、“体验”、“欲望”,正是这7个词组成了我的《七级产品理论》,也就是说,这套理论主要是针对“社会化营销”路径的知识体系,具体后面再说。

03 “社会化营销”特征的启示
1.将软需升级为刚需的排头兵是态度和观点;
2.态度和观点在社会化营销的前线,通常是标题、Slogan和卖点;
3.态度、观点和非对称信息很容易形成说教,但如果配合声音、肢体和神态的辅助,可以加持人性并最大程度降低说教感;(比如现在说教的我,如果用视频多唉几声和尬笑两下会如何)
4.非对称信息必须包含转化路径、代价(价格)和时机;
5.人性包含理性的计算对错取舍,与感性的不计对错得失,缺一不可;
6.品牌特征中需要包含相性相近的舒适和憧憬符号,以便匹配联结;
7.只有自己知道品牌种下的是何种欲望,才会知道如何诱惑撩拨;
8.品牌的产品必须是用户原始欲望的宣泄工具。